充分挖掘新兴产业的就业潜力
充分挖掘新兴产业的就业潜力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郧彦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财富之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可见,就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今年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就业压力大增。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提速,到3月份我国就业形势出现积极变化。但随着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转而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其中保就业居首。从近年来常提的“稳就业”转向最新的“保就业”,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何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非常重要的议题,也是劳动者最为关心的热点痛点问题。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业发展是保就业的基础。传统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仅有限,而且还有可能因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环保等原因而吐出一些就业岗位。因此,新兴产业是培育和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之一。从新职业、新基建和新业态等不同视角看,新兴产业都是未来需要我们大力挖掘的就业岗位“金矿”。
一是新职业拓宽了就业的方向和渠道。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度,我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8.8%,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7和3.1个百分点。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新职业随之不断涌现。今年2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说明新兴产业对这类从业人员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如,人社部等部门的预测数据表明,仅2020年一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75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在300万人以上。随着新兴领域的规模和产值不断发展,这一人才缺口还将持续扩大。譬如,未来,我国人工智能训练师等需求将会大增,健康照顾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和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也将会成为抢手的新职业。
二是新基建的加速为增加就业提供新机遇。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新技术、新模式、新领域的特征。今年以来,国家持续部署新型基础设施。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特高压、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多次被中央会议提及,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各地也加快新基建的布局。如仅今年4月份以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行动,重点支持5G、新型城域物联专网、IDC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示范应用和模式创新;江苏省也制定了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和支持发展5G网络的政策意见,计划今年新建5G基站5.2万座,完成相应投资127亿元。新基建大规模投资行动,本身就需要大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的支撑。不仅如此,新基建也为传统的钢铁、机械、电气等产业创造了许多新岗位,还催生了许多新的新职业,如新兴的数据标识行业就需要大量的程序员和工程师。
三是新业态发展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15个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无接触配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取得跨越式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逆势同比增长13.2%。经过疫情以来这一段时间的发展,许多新业态的商业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新兴技术的革新、应用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促使新的就业形态不断兴起。譬如,疫情防控以来这几个月里,仅支付宝就新增了25万小程序,带动增加了75万个小程序的开发和运营岗位。
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天然不足,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为深入挖掘新兴产业中的就业潜力,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等应当持续发力,采取多重保障措施,强化引导作用,持续拓宽就业渠道。
从宏观层面看,完善并出台各类规划等,探索建立与新业态、新基建等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通过聚焦新兴产业的重点产业链,开展强链补链行动,打通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复工复产整体效益,帮助企业释放产能。鼓励新业态的试点探索,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推动开展新业态新模式政策试点,为进一步探索新业态推广复制奠定基础。
从操作层面看,要通过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减、免、奖等措施,加大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成本压力,激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探索提供多样灵活的社保服务,如为灵活就业人员、共享员工等提供相应的失业保险和临时救济,免除企业和就业者的后顾之忧。最后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新兴产业的一些新就业岗位对工作时间、劳动技能等都有新的要求,政府和企业必须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宣传让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大规模组织在岗人员、转岗人员、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倡导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从而使绝大多数劳动者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相关新闻
- 2020-05-06新时代文明实践不妨从“餐桌革命”做起
- 2020-05-06时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社会中坚力量
- 2020-05-06“智能帮手”让人类不再“单打独斗”
- 2020-05-06马克思诞辰日|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四篇重要文献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icon-weibo.png)
![中国甘肃网微信](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icon-weixin.png)
![甘肃头条下载](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icon-gansutoutiao.png)
![甘肃手机台下载](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icon-shoujitai.png)
![微博甘肃](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icon-weibogansu.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