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程宇昌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份意见特别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方面显示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今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劳动教育的严重缺失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和生存根本。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辛勤劳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历史,拥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的劳动观念却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参与劳动,甚至不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这个比较数据,也着实令人担忧。如果长此以往,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不劳动、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的习惯,逐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令人担忧的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家庭教育不当影响,一些孩子从小形成了“劳动分贵贱”的错误价值观,从小缺乏家务劳动意识和经验,以致重课业轻劳动思想根深蒂固,客观上造成了劳动教育移位、缺位的问题。近年来,小学一年级家长请家政公司周五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完成值日任务,大学新生报到时家长不惜高价请家政人员来宿舍打扫卫生等“花钱买劳动”的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网友吐槽。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非但青少年劳动教育,就连过去反复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都已经被大大地淡化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劳动课程设置率低,甚至学校和教师也不清楚如何开展劳动教育。除了劳动课程,青少年学生也很少获得课外的劳动机会。校园公共区域、教室、宿舍的保洁被悉数外包,组织学生打扫敬老院等慈善机构的活动也变得很少见。学生学业负担重,应试的压力巨大,让如今的孩子在回到家里后,基本不会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常因课业任务重不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使得很多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
多重因素导致劳动观念的淡薄
现如今,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愿劳动的现象,成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孩子不爱做劳动,孩子没有时间做,还是天生就不会劳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深层次的就是家庭、学校、社会认知出了问题。
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处处代劳,不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而且只抓孩子学习,劳动教育自然缺失。很多学生、家长坦言,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时间”“不会劳动”。一些家长反映,如果没有那么多学习任务,就有时间做家务,但现在的情况是,连补习班的作业都写不完,哪有时间做家务。一些中小学生也表示,学校寒暑假作业中有“帮妈妈做家务”“养动植物”“学习包饺子”等内容。一般来说,只有在假期,家长为了孩子完成作业才让其帮忙干家务,平时不会主动让孩子劳动。只抓学习,不让劳动,其结果是,很多学生不会包书皮、不会整理书包、不会叠衣服、不会缝扣子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有一些五六年级男生不会系鞋带,更不会缝扣子连穿针。
从学校角度看,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必然会轻视未纳入考核体系的劳动教育。在学校,劳动教育情况不尽如人意。很多学校劳动课每学期10课时,每周不足1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其中,真正动手实践的内容并不多,学生担任值日生也只是简单的擦黑板、扫地、擦窗台等。多地教育部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仅满足于开了课、完成课时,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许多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普遍存在。由于担心劳动操作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学校一般通过安排手工制作、课堂操作等活动来组织劳动课教学,离“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
从认识角度看,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劳动教育存在很多误区,没能正确地看待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健康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不少家长还把劳动、劳动教育等同于某些具体的劳动技能,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忘记培育劳动价值观、让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劳动教育应有的核心价值。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育引导积极参与劳动
如何扭转青少年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切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多个方面作了回应和部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引了方向。
科学设置劳动必修课程和劳动周。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在劳动教育时间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不少于16学时;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这种必要的劳动实践安排,有利于促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在劳动教育中的合力。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孩子自觉参与,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社会各方面也应承担劳动教育责任,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宣传部门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加强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估,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劳动教育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
相关新闻
- 2020-05-11“后疫情时期”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五个建议
- 2020-05-11完善动物防疫立法,提升依法治理能力
- 2020-05-11科学把握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基本要素
- 2020-05-06乡村旅游,市场越火爆发展越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