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中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在抗“疫”中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作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站博士后 魏泳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紧急出台禁止或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政策,造成国际粮价出现较大波动,全球粮食安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与国际社会粮食安全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做到了粮食安全有保障,目前中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且国内粮食市场货足价稳,这为进一步彻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主动权。事实上,粮食安全是一项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长期性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以“时刻不松弦”的高度警惕性和常抓不懈的姿态,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战略谋划和实践部署。也正是因为中国对粮食安全的充足准备,在此次疫情的“大考”中,中国赢得了战略主动性,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正是基于此,在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思想中,“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成为关键的内容。
愈是面对风险挑战,就愈加显示出粮食的重要性,愈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的安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是特殊时期,但中国粮食生产和保障却“稳”字当头,粮食生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保障稳库存、稳价格、稳供给。在“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这一粮食安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牢牢地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性,而此次疫情引发的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也再次验证了“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科学预判,“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应对风险挑战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疫情的全球蔓延为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作为一个“永恒课题”,不仅需要在特殊情况下维持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更需要立足于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视角,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即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农业耕地,以及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致力于实现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我国粮食工作由“数量思维”向“产能思维”的时代转变,也实现了由“粮食怎么存”向“粮食哪里来”转变,把粮食产能真正存储于优质的耕地和新型农业科技中,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既要确保耕地的数量,也要确保耕地的质量。在耕地数量方面,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必须要坚守,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耕地质量方面,要通过轮作耕休、发展绿色循环农业、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让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严防耕地补充数量或质量不到位的问题。“藏粮于技”就是以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来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完善粮食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发挥粮食生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作用,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种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效益,实现我国粮生产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
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确保“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食”的同时,也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即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国际农产品市场、国内粮食资源和国外粮食资源,把握粮食进口的稳定性、主动性与战略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近年来,中国积极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不断扩大中国粮食市场的对外开放,拓展涉粮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主动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及国际粮企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这在有效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和粮食生产压力的同时,促进国际粮食合作与共同发展。同时,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鼓励国内有条件的粮食企业“走出去”,在世界上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推广粮食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开展农业投资,为解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危机,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粮食进口工作过程中,必须掌握主动性、稳定性和适度性。既要掌握在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上粮食采购、粮食定价的竞争主动性,也要掌握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走出去”的战略节奏,充分研判国际粮食生产与贸易中的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风险,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推进农业“走出去”和粮食进口工作,绝非意味着改变“依靠自己保口粮”的粮食安全大政方针,也绝非忽视或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相反,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是要注重粮食基本自给的战略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阈下的中国体验研究”(19YJC710077)和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基金项目(SQ2019-MY03)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 2020-05-13刘志彪:以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组织固链”战略
- 2020-05-13万众一心打赢“人民战争” ——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中国担当④
- 2020-05-11【中国稳健前行】生态治理成效在疫情大考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