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廉: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投入减贫事业
张效廉: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投入减贫事业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云冈文化、减贫事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自贸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弓永华:致力让云冈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山西大同大学党委书记弓永华表示,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首先通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培养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大力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开发,在云冈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在文旅产业的研究方面努力有所作为,为地方文旅产业作出贡献。最后,在云冈石窟等旅游景点的利用上,要以云冈石窟为中心,通过挖掘各类文化历史资源,探索如何将云冈文化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可行性路径,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及相关企业提供发展思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效廉: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投入减贫事业】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效廉认为,推动减贫事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贫困群体的帮扶工作。培育多元扶贫主体。在政府主导基础上,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和技术,吸纳就业、捐资助贫。通过建立专业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项目投入、物资捐赠、扶贫消费等多种方式投入到减贫事业中。搭建多种扶贫互助平台。一方面,建立扶贫互助专业组织平台,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扶贫信息宣传推广平台,展示贫困地区产品、宣传贫困地区发展、对接贫困地区帮扶,不断提升扶贫信息化水平。此外,建立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平台,规范扶贫公益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完善扶贫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扶贫激励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让参与减贫事业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的良好扶贫氛围。
摘编自《人民日报》
【崔艳新: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崔艳新表示,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越、王勇:绿色发展代表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越、王勇指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正确把握和处理,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就走过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种经济发展的“时空压缩”也带来了资源环境问题的“时空压缩”。再去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发展老路,已经难以为继,也不是高明之举。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绿色发展代表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具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领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衡量区域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维度。在某种意义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飞跃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意味着一种更高境界的绿色繁荣型发展。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周爱军:遵循错位化导向,突出比较优势吸引人才】
周爱军表示,建设自贸试验区,应在明确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紧紧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因此,在人才政策的设计上,自贸试验区也应遵循错位化导向,聚焦自身优势、放大比较优势。一是通过产业错位布局形成人才错位引进路径。自贸试验区应牢牢立足自身产业定位,以产业差异吸引人才,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比较优势,以产业集聚促进人才集聚,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补。同时,要动态监测同质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尽量在细化发展目标和人才引进方向上错开对象和时间段,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二是通过方式错位实现高效引才。要摒弃那种靠“给钱给物”为主的“刚性引才”政策,增加项目合作、智力引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柔性人才引进方式,聚焦人才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整合形成“刚柔并举”的多元化引才方式,突出引才政策的实效性,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摘编自《河北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相关新闻
- 2020-07-15创新,向着关键核心技术发力
- 2020-07-15李传兵:增强人工智能伦理道德风险防控意识
- 2020-07-15谢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党的领导政治优势
- 2020-05-14中国青年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