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新形势新阶段,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科学指引和战略擘画,为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了重要遵循。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强化政治站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机遇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大力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强化担当意识,争做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门户枢纽,始终当好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贡献者、强劲支撑者。
深度融入“双循环”,打造长三角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枢纽支撑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南京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加快成为长三角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以“四新行动”为重点聚力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重点是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南京通过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致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新基建以5G网络设施、人工智能等为建设重点,新消费重点培育18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新产业聚焦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创新平台、拓展应用场景,新都市突出增强城市韧性、建设美丽古都,加快形成当期投入量、产出量、价值量,为国民经济大循环增添动力。
以补链强链为重点畅通产业循环。经济循环无法有效畅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南京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8条产业链20个领域,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力争每年实现20%以上增速,畅通产业链和产业循环、价值链和价值循环、供应链和市场循环,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激发开放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关键要从制度规则上打通堵点。我们将全面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深入推进自贸区南京片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质性推动各板块、园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持续打造政务服务“宁满意”品牌,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两个100条等政策,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做强创新“主引擎”,打造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的动力支撑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南京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科教优势、建设创新名城,努力走好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制度创新上务实探索。创新必须解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问题。我们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强化创新治理的顶层设计。建设都市型“无边界”高新园区,实施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建成9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规划建设麒麟科技城、紫东科创大走廊,推动创新载体与城市空间有效融合。
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我们以“一室一中心”为支撑,打造自主创新的“高峰”、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一室”,即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取得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一中心”,即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已取得微界面强化反应、化工废水“零排放”等重大技术突破。
在产业创新上聚力突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世界性的老大难问题。南京组建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聚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努力跨越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达尔文之海”。持续做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文章,厚植“科创企业森林”。
在合作创新上深化拓展。越是外部环境严峻复杂,越要以更加开放主动的姿态与世界科技创新携手同行。我们持续开展“生根出访”“百校对接”,与23个国家、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立28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两年举办“南京创新周”,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体系。
深耕南京“都市圈”,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板块支撑
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最早的跨省共建都市圈。我们将务实推动都市圈城市间紧密合作,先行探索次区域板块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为长三角大板块一体化全局提供支撑。
在规划协同上率先探路。加强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把握经济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和规律,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优化“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总体布局,加快形成全市域“东西南北中”协调发展之势,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在设施联通上率先探路。把构建便捷通畅的区域交通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和北沿江高铁,以及宁淮铁路、宁宣黄铁路和南京北站等规划建设,构筑南京都市圈半小时高铁网,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实施禄口机场扩容升级,提升南京港江海转运主枢纽功能,打通城际“断头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跨界合作上率先探路。务实推进毗邻区、跨界区建设合作,深入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共建宁淮特别合作区,积极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协调机制,共建各具特色的宁滁、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提升治理“获得感”,打造长三角普惠便利共享的基础支撑
在新形势下,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南京将把一体化发展与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同步推进,努力以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公共服务共享。关键要实现政策同标、工作同步、发展共享。南京将深化“智慧南京”建设,发挥南京大数据公司和大数据中心作用,共同推进长三角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促进数据红利释放。加强与兄弟城市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完善区域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化供给体系。
生态环境共保。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必须带好头。我们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依托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实施“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项目,努力实现长江生态一体监测、协同治理、整体修复。协同推进“三水共治”和大气、固废联防联治,联合做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协同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治理体系共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社会治理机制,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彰显制度优势和现代治理水平的韧性城市。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推动全国首个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建设。总结运用疫情联防联控、协同复工复产等有益经验,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治理、风险防控、政务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共建水平。
(作者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相关新闻
- 2019-12-16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