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
中国话语高端论坛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着力打造的一个学术研讨平台,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校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交流合作,目前已举办了三届,引起广泛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围绕新时代中国话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创性、时代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一整套重要论述。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加以概括。
强调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要下大气力解决中国在学术思想、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客观地讲,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时常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解决。
强调中国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条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当前,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不透,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高水平成果不多,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强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立足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强调要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亮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强调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强调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世界之问”。他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加大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传播力度,使其成为世界表述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强调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述方式,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塑造客观、清晰、正面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以上这“十个强调”,指出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努力的方向,指出了话语体系建设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为新时代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抓住灵魂、抓住纲,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这个重大实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个重要属性,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这个重大国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开放大国这个重大趋势,着力构建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中国立场、人类立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社会主义立场,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我们要建构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话语体系“特”在哪里呢?“特”就“特”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特”就“特”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条把中国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话语体系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当前,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将西方话语植入中国,用西方学术解读中国实践,企图让我们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而我们有些人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的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宗教文化为什么不能拿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这是必须高度警惕和重视的。其实,西方话语根植于西方样本,绝不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性,也会陷入无所适从的迷茫之中。今天,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这是我们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体系的最大底气。
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代言,发出人民的心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话语主导权也不例外,必须维护人民利益,必须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没有纯而又纯的学术话语,不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选择的研究主题,他提出的问题,他选取的材料,他选择的学术框架,他使用的学术概念和研究方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利益、立场、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或者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开口说话,价值立场就注入了,就这样那样地显示出来了。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是真正的主人,资本逻辑是社会的主导逻辑,资产阶级学者是代表“资本”的利益,为“资本”代言的。在中国,“人民”是真正的主人,代表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利益所在,为人民著书立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所系。在极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选择中,在资本和人民的利益关系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自觉选择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做学问,替人民发声,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中国立场,提升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原创性,把牢中国道路的解释权、涉及中国议题的话语权。中国话语建构,关乎国家的文化主权、道德高地,关乎民族的文化安全、精神独立,关乎党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今天,多元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竞相绽放、激烈博弈,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就是典型!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用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来讲述中国故事,符合西方标准就是现代的就是好的,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就是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是毫无道理的,其后果不堪设想。世界五彩斑斓,西方代替不了缤纷的世界。按照西方学术、西方话语塑造整个世界,这是西方力量所不及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发展了中国理论,也一定能建构成熟的话语体系。
中国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开放中国,中国话语建构必须站稳人类立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话语逐步确立了在全球的统治地位,主导了全球性议题的解释权、话语权。比如:关于民主政治的未来走向,“历史终结论”一度占据了绝对话语权;关于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曾长期掌握主导性话语权;关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西方中心论”迄今依然占有很大的话语空间;关于两种制度的竞争博弈,“世界趋同论”一度甚嚣尘上;关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现代化=西方化”曾长期被奉为公理。事实表明,西方世界的话语权更多的是建立在力量之上。这种由绝对力量支撑起来的话语权力,终将随着西方世界绝对力量的起伏而波动,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不推进全球话语体系的重构,就不可能走向全球正义的新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立场上,提出了诸多体现中国智慧的标识性概念、标识性范畴,为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比如:中国倡导正确义利观,反对丛林法则、零和博弈;倡导全球治理观,反对一方主导、几方共治;倡导新发展观,反对梯度发展逻辑;倡导新安全观,反对结盟对抗、排他性安全观;倡导新文明观,反对文明优越、文明冲突;倡导义利兼顾的信任观,反对肆意退群、肆意废约;倡导“自主选择”的制度观,反对制度输出、颜色革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普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反对干涉内政、强权政治;倡导新型大国关系,反对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依附体系、中心—边缘结构;等等。这些标识性话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深刻改变了国际话语的传统格局,西方诸多标识性话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解释危机,其统治力、解释力、话语权大为衰减,世界舞台从此不再只有一个声音。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眼睛朝向人类最先进的方面,脚踏中国最坚实的大地,中华民族有信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的话语创造有信心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积极为中国话语建构和传播贡献智慧、贡献力量,让中国声音响彻世界。
(本文系作者在第三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相关新闻
- 2020-10-27“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习近平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
- 2020-10-26联播+ | “十四五”怎么干?习近平明确这些要点
- 2020-10-26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 习近平这样谈英雄
- 2020-10-22这些重要场合,习近平频频强调“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