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发展实践推进经济理论创新
立足中国发展实践推进经济理论创新
——评《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
蔡 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
一是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来写新中国经济史。该书没有完全遵循比较典型的经济史著作的写法,而是按照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一方面在经济史研究框架下创新性地构建起了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理论的逻辑;另一方面循着这一逻辑,又构建起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基于中国实践的关于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增长史学的理论创新逻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分析透彻、说服力强。 最近读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的学术新著——《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作出了系统的深刻分析,而且也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对经济学特别是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本书中,作者全面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下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对现代经济理论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他特别阐释了这些实践背后相应的经济学道理,比如,从农村改革、城市化、市场发育等角度看,改革开放如何挖掘和兑现了人口红利,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等。同时,他也以相同的逻辑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特别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变化趋势。
在清晰、系统的逻辑思路框架下,作者还把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放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大背景下考察和比较,一方面解释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笃信涓流经济学、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带来的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和政策倾向的必然结果。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这本书既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对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意义,也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对于促进现代经济理论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出发构建统一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新框架。基于长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作者通过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界长期困惑的三大理论难题: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特别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作出怎样的理论解释;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是如何促进发展经济学理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是如何增强作为非主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解释力,并促进一个全新的统一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的形成和构建的。
作者主要运用三个经济学概念解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一是中国处于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二是对充分供给的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包括促进其在三次产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使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三是人力资源禀赋被转化为比较优势,中国在二元经济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特点被转化为巨大的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特定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样,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就得到了经济学理论上的解释,这本书也因此而构建起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体系。
基于对中国处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力资源禀赋和因此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实证研究,作者通过本书提出了一套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判断其客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进而如何开发利用其人口红利而延缓资本报酬递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思路。不仅如此,本书也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包括体制转型、人口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城乡结构转型等的实证分析,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包括获取人口红利及在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等,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系统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该书从经济史的视角,把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有机地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分析框架,构建起了从马尔萨斯贫困陷阱(M类型增长),到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L类型增长)和刘易斯转折点(T类型增长),再到索洛式新古典增长(S类型增长)的一个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高度统一的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这既对经济史学在理论上作出了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的解释,也从实践上作出了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将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比较的解释,为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为经济史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三是将经济理论创新成果运用于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在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分析框架后,作者把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嵌入到相应的增长类型和阶段之中,并对不同阶段的相关重大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尤其是关于刘易斯转折点和人口红利的中国经验的分析独树一帜,具有显著的原创性特点。
基于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析,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比如,关于充分利用中国在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充分供给特征而促进大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关于通过改革制约和束缚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等,充分释放人口红利的政策建议;关于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持续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关于在人口红利消减后通过深化改革而实现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等等。这些政策建议受到了相关决策部门的充分重视,并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采纳和实施,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