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从“零”开始,最终向“零”奋斗——牢固树立红线思维 坚守底线意识 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党团结各族人民,不遗余力举全国之力共同打响这场载入史册的抗疫攻坚战,不仅取得了抗击疫情斗争的重大成果,并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交出满意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作出重要讲话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奋力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更言简意赅阐述了抗疫斗争全面胜利任重道远,清晰指出目前抗疫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紧迫,丝毫不容松懈。这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一心,持续将疫情防控常态化,时刻绷紧思想的弦,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将常态化防控绷紧、抓实、抓细,坚决守住这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疫情常态化防控“每天从零开始 最终向零奋斗”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日益好转,全行业复工复产也逐步全面推进,社会开始聚焦“零”这个数字,也越来越追求“零新增”“零病例”,但鉴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顽固性、复杂性,“归零”依旧存在一定距离,钟南山院士强调:不要试图等到国内病例为“零”的理想状态在启动复工复产,社会经济还需发展,哪怕步履维艰还是要奋力前行。钟南山院士一席话道出了当前主要任务的关键所在:要实现“零”的真正意义,就必须时刻做好与病毒打“持久战”“拉锯战”的准备,一手抓经济恢复,一手对防控毫不放松,把防控使命放在心上,责任重担扛在肩上,具体举措抓在手上,把底线思维凝聚成社会共识,实现疫情防控有度、收放自如。
特别是当前全国正处于从复工复产向满工满产状态恢复的关键时期,更是从“非常态疫情防控”向“常态化疫情防控”转变的重要节点,病毒特性还没有被完全掌握,疫情传播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分寸的拿捏和尺度的把握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而在底线思维上形成社会共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前提,首先必须明确“零新增”“零病例”是最终的奋斗目标,克服谈“新增”色变的高度紧张心里,疫情出现反复在可控范围内,都是正常的,社会应当客观理性对待,既不能掉以轻心、松劲懈怠,也不用提心吊胆、诚惶诚恐。面对困难准备要充分,应急预案推进更要细致,才能遇事不慌、心中有数,尤其在面对一波三折的疫情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严峻形势下,既不能搞“一刀切”式的防控,给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制造阻碍,更不能枉顾科学,盲目蛮横导致前功尽弃,善于利用科学理论结合精准的形势研判,善用“巧力”,敢于下“苦功”,找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才能尽快让经济社会恢复常态,赢得疫情阻击战的最后胜利。
“头脑有思路,手里有招数”牢固树立常态化精准防控意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不仅意味着这必定是一场持久战,更重要的是要求常怀责任之心、谨慎之心,保持耐心和韧劲,立足着眼于“常”,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坚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及时有效救治患者,也是要求我们常怀忧患意识,虽然当前疫情的风口的全国戒严状态暂时解除,但往后随时出现零星散发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隐患依然存在,既然承受住了艰苦卓绝的大战考验,更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决定性成果,时刻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把常态化疫情防控纳入到日常工作开展中,做到两者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在思想上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如履薄冰、再接再厉,杜绝侥幸心理,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全媒体要积极进行防疫宣传,各行各业同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让“防疫文化”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精准立足“防反弹” 重点管控“防输入”
“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疫情防控要立足于更精准有效地“防”。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依旧存在,当前面临疫情输入的风险是首要隐患,必须把防输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时刻密切监测国内疫情动态,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大型医院可新建或改建“平战结合”的传染病应急救治中心,除日常提供医疗服务外,战时能迅速收治传染病患者。同时,继续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组织多学科力量协同攻关,加快推进攻克疫情防控的焦点瓶颈问题,尤其是疫苗方面。坚持常态监测,对社会面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的疫情监测,扩大核酸检测覆盖区域和相关应急机制预案,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精准实施“人防、物防、地防”高度联动防控机制。针对医疗、教育、旅游、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及监狱、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区分对待,细化并且完善有针对性的常态化防控举措,实行信息即时共享和通报制度,严格落实全流程管理闭环,持续强化社区防控,也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最重要的防线,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区防控,全面实施网格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在社区实现群防群控。在外防输入方面,针对境外疫情的新情况新趋势,采取更加灵活管用的措施,强化外防输入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边境地区、口岸检疫和隔离观察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并降低输入性我国疫情防控的影响。
夯实基础补短板、堵漏洞、赶进度
“疫情一日不解除,防控一刻不松懈“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把底线思维当成不作为、慢作为的理由和挡箭牌,要充分发挥“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尽快转换节奏,跑步进入状态,抢机遇、赶进度、补功课,把日常防控建设的漏洞、弱项补回来。大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强则全局强。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更大力度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开展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做强街镇、夯实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加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更好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作者张皓博系甘肃省三农问题研究会会长
相关新闻
- 2020-05-13“信息疫情”是全球携手抗疫的更大挑战
- 2020-05-11【思享家】放眼未来,为后疫情时代做好准备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