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王嘉毅: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省

20-12-24 11:5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李红军

  作者:王嘉毅,系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擘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将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思路方法、推进步骤,立足甘肃改革发展实际和独特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新篇章。

  一、坚持以学习教育为首,大力推动思想理论武装强起来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文化强省之强,体现的是思想理论之强,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建设文化强省,贯穿其中的灵魂和主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坚定主心骨,从思想灵魂深处强化文化自信。只有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定信仰,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文化强省建设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们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着力强化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进一步推进检查通报制度落实,开展学习辅导、研讨交流。要坚持分类推进、分层施策,深入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中央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等重大主题宣传宣讲,组建各级宣讲团,建好“基层宣讲面对面”示范点,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推动理论普及和理论研究,不断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阐释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坚持以文明素养为要,大力推动精神动力支柱强起来

  文化强省之强,体现的是社会文明之盛,这是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

  甘肃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谆谆嘱托,千里河西、黄河之滨、陇东老区,各地人民群众深刻感恩奋进、全力攻坚脱贫、不懈改善面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陇原大地呈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面对新征程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牢牢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四史”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各层各级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在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要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工作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动各级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的新高潮,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三、坚持以惠民利民为本,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强起来

  文化强省之强,体现的是文化服务之能,这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深刻体现。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战全局,但区域、城乡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突出重点带动,着眼甘肃省作为红色土地和中国革命“两点一存”历史定位,实施“三园一区”建设工程,统筹推进甘肃省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华文明甘肃重要地标。

  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打造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标识和“甘肃石窟”文化品牌。要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筑就新时代甘肃文艺新高峰。

  四、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强起来

  文化强省之强,体现的是支柱产业之兴,这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不仅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维、新动能,更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文化资源和智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深度融入并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长远时期,将是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文化产业腾飞发展的重要阶段。产业融合互促将持续创造新增长点,文化科技创新成为主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资源带整合形成巨大的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我们要始终着眼甘肃丰厚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对接城镇和区域发展空间优化,加快推动形成协同新发展格局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架构。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康养、美丽乡村、体育、教育、工业、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知名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要实施文化产业孵化工程,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基地),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充分释放文化产业与空间集聚共生的积极效应,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潜力,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实施甘肃形象对外展示工程,畅通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红色故事“演”出来 思政课堂“活”起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思政风采大赛展演侧记 红色故事“演”出来 思政课堂“活”起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思政风采大赛展演侧记
  •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三届大学生思政风采大赛展演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三届大学生思政风采大赛展演
  • 长图|三大亮点,擘画兰州新区乡村新图景 长图|三大亮点,擘画兰州新区乡村新图景
  •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解密甘肃文旅赋能美丽乡村的奥秘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解密甘肃文旅赋能美丽乡村的奥秘
  •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文旅康养赋能美丽乡村论坛在陇南举办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文旅康养赋能美丽乡村论坛在陇南举办
  •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P-M-C-D”模式:推进陇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劲引擎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P-M-C-D”模式:推进陇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劲引擎
  • “十三五”甘肃专利质押融资累计达31亿元 “十三五”甘肃专利质押融资累计达31亿元
  • 兰州市公布十类高发劳动争议案例 兰州市公布十类高发劳动争议案例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图解|考研必看!甘肃考生需“记”三个方
2   红色故事“演”出来 思政课堂“活”起
3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三届大学生思政
4   长图|三大亮点,擘画兰州新区乡村新图
5   兰州市安宁区启动2021“新征程·再出发
6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解密甘肃
7   打破贫困“枷锁” 鼓起百姓腰包——临
8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
9   甘肃省16家博物馆进入国家级 平凉市博
10   白银市严打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49名农
11   白银将新添一处“黄河之眼”摩天轮
12   2020世界机器人大赛天水两名小学生获一
13   “现在开庭”全媒体直播聚焦祁连山林区
14   全国22省份60人被骗 平凉公开宣判周某
15   兰州七里河警方全力侦办26年沉案终告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