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践行“厚德载物”的处世原则

23-02-20 16:08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何星丑

  “厚德载物”典出《易经》,其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够滋生繁衍,正是以仁德为本的生动体现。人类应取法大地深厚宽容、兼容并包的特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代代弥新。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厚德载物的内核,在一个“德”字。拥有宽广的胸怀、深厚的修养、博大的精神,包容万物、博采众长,谓之“厚德”。一直以来,中华民族把“厚德”作为待人接物的应有态度。无论是《国语》中的“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还是西晋潘岳提出“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抑或是清代谈天成所言“厚德载物终有庆,取象乎坤;自上而下道大光,是名为益”……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一体的追求,在数千年文明绵延中逐渐凝铸成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理念和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品格之一。

  厚德载物,臻于至善。几千年来,厚德载物精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人与人关系上,体现为宽以待人、虚怀若谷;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善待万物、和谐共生;在国家、民族关系上,体现为协和万邦、和睦共容;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体现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中国共产党人大力传承厚德载物的优秀品质,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之大德,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通过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提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其他民族和文明交往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张骞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远航……这些流芳千载的文明交往佳话,彰显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博大襟怀,内蕴着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或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我们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在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在多元文化共同交流的基础上,坚持和平发展,提出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始终坚信只有当世界各国都能够秉承厚德载物所彰显的包容与合作时,才有可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始终指引着中华儿女当有“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敦厚善良,当有“心胸开阔如莽原,立志高远似苍穹”的胸襟志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国际关系作出的部署。“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展望未来,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的中国,愿意同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对话合作;崇尚“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愿意同每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一起,共同描绘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