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百年变局之下,中非友谊何以历久弥新?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第36届非洲联盟峰会,向非洲国家和人民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强调,“2022年,中非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非合作不断向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我愿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一道,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配合,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过去的一年,中非贸易额预计突破2600亿美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中非也加快拓展卫生健康、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新年伊始,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应邀访问埃塞俄比亚、加蓬、安哥拉、贝宁、埃及和非盟总部、阿盟总部,延续了自1991年以来,中国外长新年首访非洲的友好传统。在百年变局风云激荡、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全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日渐增多的背景下,中非合作缘何能像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不断向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走在国际对非合作前列”?
中非拥有相似的历史记忆,共担时代重任,孕育出战友般的情谊。非洲大陆曾饱受奴隶贸易、殖民统治蹂躏。时至今日,非洲多国之间被西方殖民者划下的笔直边境线,仍像刻在非洲大陆上的伤疤一样,提醒着人们这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同样的,中国也曾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并肩战斗赢得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后,双方又同样面临着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并在此过程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多边主义的历史重任。这些共同点,让中非人民更易共情,也孕育出中非之间广泛的共同利益,成为双方加强友好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中国奉行务实对非合作理念,赢得非洲国家广泛赞誉。近年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惊恐地发现,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而不断编造所谓“债务陷阱论”,抹黑中非合作。而事实上,在对非投资方面,西方国家远比中国起步要早,但为何成效不彰?日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生的一幕或许为这个问题揭晓了答案。
在以“南北合作”为主题的分组讨论会上,针对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关于应对全球挑战需要更加团结和更多国际合作的观点,加纳总统阿库福-阿多批评称,“一些西方国家关起门来只顾自己,对其他急需帮助的国家不管不顾,这就是典型的不团结”。在一场有关捍卫《联合国宪章》和国际秩序的分组讨论会上,纳米比亚总理莎拉·库贡盖卢瓦-阿马蒂拉呼吁,希望相关合作项目不仅能为欧洲提供能源,也能让纳米比亚受益并解决自身的能源安全问题,实实在在提升纳米比亚及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真正的“南北合作”。
可见,在对非合作上,一些西方国家仍未改殖民时代的惯性思维,奉行单边主义,只顾索取却罔顾非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深知非洲各国的所求所盼,西方不屑于投资和解决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赤字问题,恰恰是中非合作的重中之重。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了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还有大量医院和学校,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50万个。非盟会议中心、非洲疾控中心总部、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标志性的工程不断涌现,公路、电力、通讯、港口等合作项目遍布非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非合作到底是取得了实效,还是让非洲国家堕入了所谓“陷阱”?当地百姓最有发言权。去年6月,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委托开展的《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报告显示,7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在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非洲以外国家。报告分析称,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支持、物美价廉的商品、为非洲产品提供出口机会、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等,是非洲青年肯定中国对非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这些真情实感,岂是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客随意抹黑几句就能动摇得了的?
今年是中方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10周年。10年来,中非合作结出的累累硕果成为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的最生动注脚。放眼新的10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的深入对接,中非合作领域必将持续扩大,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
- 2023-02-16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答卷(人民要论)——党领导人民三年抗疫的伟大实践和启示
- 2023-02-15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人民观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⑥
- 2023-02-13向着建设农业强省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声音)
- 2023-02-13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人民观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