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建立系统全面的育人机制
摘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利用智能化技术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教育相结合,集合学校与社会教育合力,打造切合学生主体认识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意识,建立系统优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高效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做好教育的衔接工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二十大;高效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作用
随着二十大的召开,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育人中提出了胸怀“国之大者”、找准战略定位、着力创新策源等几大要求。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紧扣时代技术的发展与要求,高效提质的建立起相应的育人模式。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困境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目标格局上,要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聚焦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相结合,全面提升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在体系结构上,要全面匹配时代新人培养的新任务,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1]。目前,高校的育人途径由学科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两部分组成,然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举办往往保守诟病,其原因在于校园文化本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阵地,但在当下却由于功利化的影响,越来越任务模式化、工作化,组织形式单调,精品活动少,学生与教师参与度,忽视了人文关怀,从而使其未能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构建
(一)智能技术改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形式
当今的大学生都是千禧一代,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智能化技术普及而形成的新兴生活习惯,讲座形式等较为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电子浪潮的冲击下略显疲态,学生不感兴趣、听不进去,成为高校校园内文化活动育人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目的显然指向学生的发展,如何激活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改革的中心论点[2]。因此学校举办了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如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文娱活动等等,并利用线上渠道,如校微博、校公众号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宣传预热,让学生大致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在线上接受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从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以“垃圾回收”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例,通常学校都会将这种类型的活动分为校内知识竞赛、创意发明和校外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几个部分,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照片等形式进行记录,最终以文字和照片插图结合的方式出现在学校官网及学校内部刊物当中。这些形式都比较模式化,不符合当下大学生青春活力的“后浪”特质,因此学校在采集了学生意见后进行了改善,通过视频素材拍摄及视频剪辑技术将学生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变成了一帧帧动态的、富有学生生命鲜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珍贵记忆,解决了校园活动模式化的问题。在校外的社会实践中,以往学校会要求形成文字报告作为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将智能化技术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后,学生可以呈现种类更加多样的校园文化互动参与成果,通过二维码扫描的方式,就能轻松的浏览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保留下的成果。智能化技术消除了校园文化活动中条条框框的要求,以更符合学生生活频率和生活方式的场景,使学生的创意更加大胆,解放了学生创造的天性。在“垃圾回收”的创意发明领域,学生和教师在校露天剧场搭建了“展现科技力量”展览会,在展览中,学生展出了用废旧旧电池、太阳能板制作的电子狗,并为电子狗按照了LED板充当脸庞,使电子宠物第一次能够利用表情展现自我的喜怒哀乐,通过简单的AI程序,电子狗具备了拿送小件物体的功能,在展览期间,许多学生还提出了可以为电子狗设计一个“人工控制模式”,即通过手机APP实现操纵电子狗活动、交流等等。许多学生惊呼,通过垃圾回收、变废为宝的创意,实现了大学生的校园养宠梦。智能技术在校园活动中的应用,毫无疑问的激起了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形式,使更多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展示,从而使学校能够较好的将环保、创造等积极的育人因素在活动中渗透的感染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将灵光一闪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利用社校合力推广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水平
二十大报告中,我国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的“思政教育”提出了融合思想,旨在将思政育人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从而建构系统性、渗透性的高效育人模式。在学科教育之外,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行思政育人的有效方式之一,校园文化活动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原野,并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更新,拥有着丰富的内涵,校园往往是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明了总体方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紧密,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更新和重组,吐故纳新,利用社会教育与高校教育合力,形成内容内涵更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目标[3]。
例如国庆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载体,在往年的国庆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往往通过征文、知识竞赛等较为传统的方式来庆祝伟大祖国的成立,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此次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采用了更加生活活泼的方式、让学生灵活的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首先学校邀请了市话剧团和本校话剧团进行了合作,共同排演了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话剧《行者》,并在全校内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进行了宣传,学生只需凭学号认证就能够在学校和话剧院公众号平台购票。在首日演出中,到场的观众大概只能坐满全场的一半,学生们往往抱着打发时间、好奇的心态走进剧院,但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却被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深深打动,被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吸引,在表演结束后,学校话剧社成员在出口处引导观影学生在自愿的情况下扫描二维码,进行观影体验评价,大多数学生都被话剧演出震撼了,首先学生中长期看话剧的人并不多,其次学生对于长征的了解往往仅限于基础教育阶段中教科书中简短朴实的描述,往往只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却缺乏对于历史烟云背后人物的了解,而话剧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走进历史,关注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机会,以小切入点展开的故事往往更能击中学生的内心。通过学生的好评,在第二场演出中话剧院座无虚席,学校又开通线上观看渠道,使全体学生能够灵活观看,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国庆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来。社会资源和高校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是为学生提供优质校园文化活动、激发校园文化活动活力的重要途径。
(三)打造高校文化品牌促进学生的文化归属感
根据教育活动是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与教育目的一致的效果,可以将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持久性,而学校的文化品牌、校园环境、学习氛围往往就是一种隐性教育。当下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的现象,本身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凝聚力弱的表现,因此通过建设高校文化品牌,以高校文化品牌为依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使学生更加愿意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来,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能够有效的促进校园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达到双赢的局面。校园文化的产生往往要经历探索、提高和成熟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学校可以根据客观条件举办不同的校园文化。
例如,在探索阶段学校可以从自己擅长举办的、得到反馈较好的活动入手,如某一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竞赛,从而带动当下校园中浓厚的学科氛围,也提升该学科专业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从而使更多人才进入学校,使得学校文化活动能为带动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双重动力。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优化育人环境,通过导师制,让教师成为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支架”,学生往往缺少社会经验,因此在参加校园活动时容易发展想当然的情况,而教师则能作为学生的探照灯和引路人,快速的提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在“文艺复兴”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学校旨在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建立艺术性的高校文化品牌,结合高校校庆,凸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许多学生参与了“文艺复兴”主题活动,利用自己的画笔和巧思展现了学校的艺术性,例如有位学生在作品中将白天和夜晚的学校进行了拼接,通过光线变化、充满想象的拼接式构图,强化了明暗对比,凸显了学校勤勉治学的风气。这幅充满了想象力的画作受到了许多关注,工科专业的学生主动联系到了教师,想将这幅画运用智能技术做成动态模式,这一提点反映了学校“科技与艺术”的文化品牌。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确定了该想法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并投入到了对于创新的探究和实践当中去,最终成果将画作转化为动态模式,动态的画作以魔幻主义的风格激起了许多学生在本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二次创作,许多学生通过打卡画作创造地点,在白天、黄昏及夜晚分开进行拍摄,利用蒙太奇、抽帧等表现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短视频创造,这些视频凝聚着学生的创造力和巧思,同时也是本次校园文化活动珍贵的成果。由此可见,以优秀的高校文化品牌为依托,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往往能够生成一波又一波的参与热浪,体现了校园文化活动在创造力、归属感、审美等方面的育人能力。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国家对教育育人的关注,也是每一所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所在。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以德育为动力源泉的五育教育不仅仅要通过知识技能浇灌学生的发展,更要将其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建立系统全面的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鲍玲莉.从出版物档案角度看改革开放最初十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安徽大学为例[J].机电兵船档案,2022(04):64-67.
[2]韩笑鑫,韩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承载形式及美育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8):137-139.
[3]康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的建设与管理策略探究[J].才智,2022(20):50-52.
【作者简介:杨云迪,女,汉族,甘肃兰州,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023-03-02加快构建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
- 2023-03-0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参考(新书评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研究》简评
- 2023-02-27弥足珍贵的经济学探索(新书评介)——《刘国光经济改革论集》简评
- 2023-02-23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