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学术动态

“三全育人”理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研析

23-03-06 14: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何星丑

  摘 要新时代下“三全育人”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教育学科。目前,我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还面临着一些不足,因此,高校要进行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强化课堂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这门学科的教育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有效的保证制度与激励制度,从而提高大学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三全育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框架下进行的一项新的教学改革。在高校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怎样把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培育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引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全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整个教育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开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三全育人”是新时期新情况下,关于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号召,也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重大方针,其中心内容是“育人”。“三全育人”是在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指引下进行职业规划的教学,该理念能够将职业规划教学和相关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其进行全面的教学[1]。

  所谓“全程育人”,就是从入学到离校,从开始到期末,从周末到寒假,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认真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需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和大学生的生长、成才的各个方面,做到育人的方方面面。“全面育人”就是要运用多种形式的育人方式,把“全面育人”融入到德育之中。这就需要把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到课堂之外、渗透到校园内外,做到无所不能的教育。在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中,可以挖掘出各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素,从而提高这些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思考能力。本文对高校在专业课和思政课中,怎样充分发掘其所包含的思政课的内涵,以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进行初步的研究,展开系统探索,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陈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政治作用没有足够重视,只是把这一课程当作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的一项必要的政治课,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任务。与此同时,师生之间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老师们都是根据已有的教育方案来进行课堂的教育,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问题的探讨,没有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辩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有一些同学,只是想要成功地将课程中的教学工作完成,并且获得学分,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内容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去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刻的反思,仅仅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但是无法做到用这些理论来引导实际工作[2]。

  (二)教学内容同质化

  目前,在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课程中,所采用的教科书都是一成不变的,加之其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并且理论高深,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大学里的老师都采取了一种封闭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只限于课本上,而没有在课余时间里将有关的知识导入到自己的课堂中,特别是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与国内外哲坛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的热门话题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了教学的公式化和教条化,这就使得这门课程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特有的吸引力。

  (三)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存在着课堂上不够灵活、不够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问题。部分老师仍然沿用着“满堂灌输”的传统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无法拓展学生的理论境界,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对其进行思想启发和指导的目的,更不利于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3]。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评估制度中出现了一种偏颇的状况,这种偏颇主要表现为: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评估,而忽视对老师的评估。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评估制度主要是以“分数”为主,而忽视了对“分数”的全面评估。在学校中,通常会实行期中、期末考试,考试都是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并且对考核内容、考核目标、教学成绩和评卷标准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了老师们在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忽略了如何利用高效的教学活动来达到专业课的教学目标,达到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法

  马克思哲学的教学内容是抽象的。学校应该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了解,要在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强化对教科书的构建,这样才能凸显出将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能将教科书的历史意识和真实性表现出来。高校应当认真选择适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教科书,或者充分发挥其它学科的优点[4]。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思辨与教育的深层次整合,将这门学科引入到课堂,例如,在学科中开设“实践性”部分,把这门学科划分为“魅力哲学”“大众化的政治经济学”“走向科学的社会主义”三个单元。要想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这门课的针对性和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时主动地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实践与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平日里的工作与综合评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传统的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种互动型﹑创新型、能力型和开放型课堂。其次,在教学中,要运用比较教学法、辩论法、案例法等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老师们应该采取一种将常规的教育方式与互联网教育融合起来的混合型教育方式,积极地将慕课、雨课堂、学习强国等在线学习平台引入进来,营造出一个符合学生需求的、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在线上、线下进行双向的交流,还可以让课程更具吸引力、更有说服力。

  (二)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在“三全育人”中,“三位一体”的实施过程中,“三个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实施全民育人的导师制度,具体包括了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学科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等,这些人员都要积极地参加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并对学生展开思想和价值的培养。

  其次,要做好整体的计划,进行科学安排,应积极地让老师们进行学习,要让老师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些运用的方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哲学观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老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逐渐把辨证法理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内容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用马克思主义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形塑。另外,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其它方面也要对自己进行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都发挥出来,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目的。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

  “全程育人”是从入学、毕业、就业等环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全流程教育,这就需要大学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全流程中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个完备的、体系的教育体系。“全程育人”是指在时间、空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各个层面上,以达到“环境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首先,要使马克思哲学原理这一高校的一项基本公共课,在推进“马克思哲学史”的普及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完善作用[5]。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将马克思哲理理论的学习延伸到整个课堂,将“思政课”与“思政学习”有机融合,将“思想沟通”与“价值观传播”有机融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教育与教学中,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育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引领的目的。最后要按照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以构建分类的教育培养和分时期的执行方式,对其进行动态的协调,做好平稳的转型和高效的对接,从新生、班级、就业三个方面充分地体现出了党组织在政治上的引领、思想上的引领和价值上的引领,让大学生们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所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人生准则和行为准则。因此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需要教师全神贯注,对哲学原理进行仔细研究,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结束语:

  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导下,学科小组对与思政课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思政的初步实施已初见成效,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浸润式”的长期进程,为了使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密切,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谢璐.红船领航,匠心逐梦——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举措分析[J].公关世界,2023(01):112-113.

  [2]王文静.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01):15-17.

  [3]王君明.“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路径[J].活力,2023(01):4-6.

  [4]冯志宏,刘竣博.“三全育人”理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1):53-56.

  [5]刘琼,张雷,刘萌.“三全育人”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2):83-85.

  【作者简介:杨云迪,女,汉族,甘肃兰州,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