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基层之声

多措并举共促高质量充分就业

23-03-22 09:04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何星丑

  原标题:多措并举共促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要建立在高质量充分就业基础之上。2022年,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改革创新,稳中求进,有效应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大局保持了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比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对于稳就业,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并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这个目标与去年实际完成的任务大体一致,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有很好的实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较大压力。为此,要多措并举,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夯实就业促进的经济基础

  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就业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为此,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和投资都有恢复和扩大的问题。为此,要把消费的恢复和扩大摆在优先位置,发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有的消费被推迟了,有的消费被抑制了,有的消费则消失了。因此,要想办法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使被推迟的消费得到恢复,被抑制的消费得到释放,尽可能减少新的消费消失。同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需求的适配性,以数字化技术促进消费新业态、创新消费新场景,推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巨大消费市场规模转化成经济增长持续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与2022年底相比,实现了由降转增,可谓开门红,说明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已落地生效,随着政策红利的继续释放,消费有望进一步转暖升温。

  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使它们敢于投资、愿意投资,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稳扩就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大循环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继续发挥好进出口对经济和就业的支撑作用。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

  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升级版,就业优先政策既是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就业政策,也是一种宏观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定型,其工具箱日渐丰富,效果日渐显著,过去几年在稳就业、保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关键是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强化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强化的强化,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行业企业帮扶力度,增加稳岗扩岗补助。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使经营主体更好涌现和更有活力,夯实稳扩就业的微观基础。产业政策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产业竞争新优势,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制造业稳扩就业的重要作用。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要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将就业目标和相关指标作为制定宏观政策的优先依据,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好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形成共促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合力。

  地方政府作为本行政区域促进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将就业优先政策落到实处,统筹落实各项就业促进政策,不断拓展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管理,改善就业环境,从而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心。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将就业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评价的重要维度,并进一步提高其权重。

  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由于劳动力供给仍在高位运行,我国就业压力总体来说仍然较大。但从过去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年龄段的就业压力不同。比如,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一直在5%左右上下波动,维持在较低水平,但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一直比较高,2022年有些月份更是一度接近20%,这两个年龄段人口的失业率之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稳就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稳青年特别是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又创新高,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总量上的压力,更有结构性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结构性矛盾是主要问题。总量性压力,虽然可以通过更高层次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而暂时缓解,但被推迟的就业会增加未来几年的就业压力,因此,只能是权宜之计,更根本的办法还是要通过需求侧来缓解,即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增加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扩大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解决,则需要供需双方共同努力。从供给方来说,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规格、质量等更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强高等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适配性。毕业生自身要增强学习和就业主动性,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动态调整就业期望,优化工作搜寻和岗位匹配。同时,解决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需求侧也应大有作为。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满足高校毕业生需求的工作岗位,为高水平、专业化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创造更多平台。

  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优化产业政策,适当放松管制,使吸纳高校毕业生能力强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得到更快发展。比如,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密度,也深受高校毕业生喜欢,因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好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补齐有关法律短板,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提高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就业质量,增强新就业形态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当然,加强就业服务,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像重视招生和人才培养一样重视就业,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理念,增加就业创业投入,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教育投入的重要标准。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不间断服务,特别是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性流动渠道,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