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基层之声

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发展 让农耕文明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新知新觉)

23-04-06 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何星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强调“赓续农耕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诞生于乡土之间,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孕育出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生产方式上,莳播禾谷、饲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不违农时、精耕细作、重视天地人和的农耕传统。在道德规范上,注重家庭和睦、邻里相助、诚信重礼,强调勤劳、节俭、孝悌等美德,弘扬向上向善的道德观念。在社会治理上,强调综合运用礼乐、教化、政制等多种手段,形成情礼法相结合、自治与他治相结合、道德与利益兼顾的综合治理模式。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价值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提炼展示农耕文明的精神标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民族基因、提振精神力量,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传承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千百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印记,从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富有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力见证和宝贵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掘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活态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下去,保留住农耕文明底蕴。比如,通过建立村史馆、整理文献典籍、修复古建遗存、复原民俗活动等,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弘扬农耕文明中勤劳善良、艰苦奋斗、朴实敦厚等优良品德,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

  推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例如,以和为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品格,为倡树新时代文明风尚提供了道德滋养;遵循自然规律,讲求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借鉴。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赓续农耕文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立足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稀缺性,推出一批符合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农耕文化项目和创意产品。例如,鼓励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古街、古镇设立趣味农事体验区、传统民间技艺展演区、非遗传承体验所等,让农耕文化“活”起来,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让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6日 09 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