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中华水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发源于青海的大江大河滋养了中华文明,也对亚洲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保护好三江源、守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青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列、收获硕果。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藏高原大山大河间的生动实践。从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试点、首批设园,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再到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蹄疾步稳,青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让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集聚区和独特景观遗迹得到全面系统保护。
用改革激发活力。探索建设国家公园,犹如“白纸作画”,需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也需要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先导,用改革促发展,用改革激发活力,切实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强劲动能。青海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打破九龙治水旧格局,整合试点区内6类15个保护地及相应管理机构,在不新增一个行政事业编制前提下,对辖区内相应机构进行划转。建立了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地、辐射到村的新型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一套人马管到底,真正把三江源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出台国家公园专门法规《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对国家公园内17类违法行为,细化落实法律责任,用法治思维筑牢生态底线。创新与公众交流形式。早在试点初期,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就全面上线,成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诞生的首个官方“两微一网”。
靠科技增强动力。建设国家公园,守住生态底线,必须依靠科技力量。重点污染源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保护监管、科学评价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成效等方面都需要科技支撑。青海按照统一监测规划、统一基础站点、统一标准规范的要求,建设完善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万里高原铺下一张天眼大网。借助国产高分辨卫星,显著提升三江源地区植被、水体等生态信息分辨率和人类活动信息精确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科研监测,提升管护能力,将青海高原大地筑牢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生态保护初见成效。经测算,青海境内河流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显著增加,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Ⅱ类以上,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
以共建共享形成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同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在全社会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让人们都来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推动者。建设国家公园,要做好共建共享这篇大文章,为守护好“中华水塔”凝聚起全社会合力。以三江源为代表的青海国家公园群,着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努力实现农牧生产、农牧生活、自然生态“三生”共赢。青海在三江源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目前有1.7万多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管护补助,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生态管护员实现了从资源利用者到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的转变,使管护网络覆盖到辖区每个地方,筑牢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基层网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职责所系、使命在肩,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进一步在青藏高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建立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展现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作者为青海省副省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1日 09 版)
- 2023-07-11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贡献文旅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23-07-10“两个结合”是增强历史主动的力量源泉
- 2023-07-10“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最新成果
- 2023-07-10【光明论坛·温故】厚德载物、明德弘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