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民主的实践探索不断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样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明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作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战略安排部署。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民主新形态和国家治理新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政治支撑和价值指引。深入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视野下准确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意蕴和时代价值,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和世界民主政治发展形态的深远影响。
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制度程序与参与实践的完整性,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道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的全链条民主,各级国家机关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并贯彻实施国家宪法法律和方针政策,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成果。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贯通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层面各维度的全方位民主,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覆盖民主,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领域、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和完善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积极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形成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局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最新理论总结和实践成果。
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主体地位,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民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能够充分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参与国家发展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征询和地方公共事务治理,并通过人大、政协、社会组织、网络等渠道和平台表达诉求。这极大增强了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人民既是民主的参与者,也是民主的受益者,智慧力量和首创精神充分激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团结稳定,推动以高质量的共同富裕为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也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正是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载体,我国才能始终保持着社会团结和谐、稳定有序。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不断完善基本政治制度,有效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推动社会向着自由、平等、公正、文明、团结、和谐的方向前行。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模式垄断,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政治文明形态作出的重大贡献。西方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逐步建立起民主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垄断,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对以普选为标识的选举民主的“模式依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一种新型民主。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民群众、为劳动者服务的民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基于国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了民主的形式,拓宽了民主的渠道,提升了民主的效能,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体现了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既是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垄断模式的超越,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这是我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时间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内容整体性、运作协同性等特征,具体体现于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成为一种民主新形态和国家治理新形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政治支撑和价值指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和真正意义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认识和实践方向为突破西方民主的视域局限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向更高水平跃迁。
(作者陈文旭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2023-10-09结合中国实际推动信用经济理论创新(学苑论衡)
- 2023-10-09结合中国实际推动信用经济理论创新(学苑论衡)
- 2023-10-08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人民要论)
- 2023-10-07讲好大运河故事 擦亮中华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