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
原标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对于完整准确理解我国制度体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继承发展、守正创新的内在机理,深刻地把握我国持续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和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决定了改革的性质方向、重点任务和推进方式,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最本质特征规定并要求其实现过程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综合运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努力探索并创造适配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核心力量。而改革决定着现代化事业成败,其实质是立足于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生产力状况和历史条件,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表明,党的坚强领导,科学指引并确立了独立自主推进改革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为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了根本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决定了改革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和所面临的重点任务。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而不是依附他人的现代化,也意味着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要求构建充分发挥人口比较优势、实现劳动力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准入、职业、竞争、信用等综合配套的规则规制、标准规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同时要适时改革创新经济制度,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逐步从传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生产力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所赋予的改革任务艰巨性、各类矛盾利益交织形成的改革场景复杂性、经济社会充分发展面临的资源条件约束性,对正确选择改革推进方式以实现制度目标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适配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借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从实际问题出发,在解决现实矛盾中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创新,逐步调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冲突,理顺其内在逻辑并形成有机整体,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稳定有效的制度建构方式。
比如,受自然条件约束和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丰裕的社会物质财富,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扩大社会性流动和中间收入群体规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构建体现环境效益和生态价值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正是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我国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政府坚强引领、市场有效运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一系列核心元素相结合的全新经验和现代化建设新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的任务要求。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级形态转变,要求构建适配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少重要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内部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万物互联、新一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些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新征程的总体目标和使命任务进行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统筹。
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基础性和最具牵引性的变革。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经络系统和循环系统,既在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功能,又推动着经济循环向更高阶段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分配结构及其实现形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这要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财税金融领域改革,健全促进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夯实内需发展基础,同步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支持重大改革试点地区、改革先行示范区等探索创新,通过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卡点、堵点,推动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有机衔接,形成供需相生、相互联系、运动不息的高效经济循环体系。
二是加强经济、科技、社会协同性制度创新。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经济结构质态不断升级,产业分工更精细、更柔性,产业模块、产业环节、产业链条、产业网络、产业生态紧密耦合,在产业互联、技术和数字赋能下发生更具创造性的融合演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加速迭代进化,要求深刻把握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逻辑,加快推进生产关系更迭。新兴技术发展极大解放了个体知识生产和应用的潜力,极大丰富了各类契约灵活安排的现实场景,经济组织的边界更具流动性且行为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深度耦合、高效协同,建立对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联结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制度基础设施,探索场景驱动的经济—技术—社会综合改革,不断完善新兴领域产权制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等跨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是配套推进其他领域综合改革。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绿色转型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同步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制度支撑。
- 2024-02-22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 2024-02-22打造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
- 2024-02-21绘就一幅美丽中国的“厦门画卷”
- 2024-02-21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