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04-01 17:0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4年1月31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型生产关系本身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生产关系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关系则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如果将人类文明的诞生视为自然历史过程中最大的创新,那么具有人类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就是先于生产力突变的组织形式创新。

  生产关系的变革创新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广泛兴起的“鞍钢宪法”代替了苏联以“马钢宪法”为代表的精英管理模式,通过“两参一改三结合”实现了群众参与管理、干部参与劳动的管理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能力,解决了诸多生产技术等方面难题,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动力基础。再如,华为作为中国体量最大的科技公司,2016年以来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液态化组织架构,以弹性化结构取代了传统的组织架构,淘汰多余管理层级,极大增强了企业组织的灵活性、团队凝聚力和企业创造力,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升客户满意度与企业创新度。这些说明生产关系的革新在宏微观两个层面都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事实上,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革新具有过程的同一性。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典关联框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事实上,在任何发展阶段,技术性的生产力如果想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都必然依托于生产关系这一中介载体,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基于两者运动关系的本质来看,生产关系统一于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演化提供制度依托,而生产力的提升又为生产关系的优化提供前提。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驱动形成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组合既作为生产力优化的过程,又体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要求。

  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要素驱动式增长模式曾一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特征与新矛盾,传统的要素投入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从国内环境来看,资源优势红利开始逐渐消减,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日趋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变紧,人口红利逐步衰减,要素成本价格大幅上升,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衍生的经济结构失衡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性因素。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提升对中国的打压力度,试图延阻中国的快速崛起。从经济领域的贸易制裁,到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与芯片围堵,再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舆情话题操控,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全面打压倒逼着中国以“创新”赋能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转型遭遇障碍。例如,由地方政府竞争形成的地区重复建设引致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了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城乡、区域市场分割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成为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堵点卡点。

  因此,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要突破部分不适宜的生产关系桎梏,把握住发展的“机会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当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中的梗阻,以新兴技术重构生产关系,推动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培育适宜新质生产力生长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

  新型生产关系是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优势的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就需要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共同富裕目标追求下的生产关系重塑,是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绝非新技术赋能下的异化式的生产关系。这说明,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关系,也同时规定了新质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逻辑。进入新时代,“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求,在于塑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释放国内经济活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加强区域间交流协作,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地方保护,降低国内贸易壁垒,完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收入分配协调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质生产力应是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优势的体现。我们必须为“吸引、用好并长期留住”全球科创人才而打造新型生产关系。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外技术要素与人力资源的整合互动,形成国内国际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内容,着力寻求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要素与条件,扭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补链”“延链”和“强链”作为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更加多元、更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科研生产体制改革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试验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按照科学技术生产规律改革科研生产体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深化科研生产体制改革,构建更具活力的科研创新生态体系,是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的前提基础。

  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研攻坚举国体制。着力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机制。将芯片制造等“卡脖子”领域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技术攻坚方向,补齐战略性新兴技术发展短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要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官僚化,用科研生产关系的创新,释放科研创新的生产力潜能。根本要求是规范科研机构内部的行政权力行使,让科研工作为真理服务,而非为巩固学术权力服务,力戒学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使科研机构回归学术组织的本质和“初心”,让科研工作者从追逐学术地位与利益回归到追求真理的本心,加快建设超越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新型科研生产关系。

  要完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用科研的社会主义价值逻辑取代科研的绩效资本主义异化逻辑,为科研人员“减负”的同时进行有效“放权”,避免出现短视主义和年度考核主义的压力倾向,让最有科研创造力的基层科研工作者有条件“长期坐冷板凳”。要优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鼓励原创性基础性长周期创新,让科研管理权限掌握在富有科研生产力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手中。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最强劲的基础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时代场景下生产力呈现出的新质态,诠释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映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趋势。只有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把握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