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2024-04-19 08:5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具有的一种意识,是主体通过对象性实践活动主动把握客体的一种特性。文化主体性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否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保持自省、自主、自为等特性,表现在面对古今中外文化关系时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和灵魂。文化主体性首先体现在一种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自我”的问题,即如何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检验而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各种优秀文化因素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基因。

  面对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遇,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种种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一种新的态度和方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文化重新予以省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造就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使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化形态与文明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被一步步激活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获得了跃动不息的生命力,绽放出以文化人的无穷力量,同时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土壤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更加根深叶茂、生机勃勃。推进“第二个结合”,既要反对“唯古”和“复古”,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通过融通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形成拓展超越和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也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已成为当今全球竞争的一大焦点。文化主体性涉及一种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他者”的问题,即如何科学对待外来文化,实现洋为中用。“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深刻总结中外文明交流历史经验的结果,让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成为一种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如何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单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简单地模仿西方文化都无法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人在精神文化上的被动局面才得以扭转,中华民族才逐渐走上现代化的正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坚持独立自主是文化主体性的鲜明体现,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我们党坚持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辅相成,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强调和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不断增强引领力和凝聚力;又要彰显世界性,不断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努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所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以其自觉能动性、民族主体性、时代创新性,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

  坚持文化主体性必然涉及一种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创新”的问题,即如何科学对待文化的守正创新,实现创造性引领。“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在返本开新、吸收借鉴中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通过“第二个结合”,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才能在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只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处理好魂脉与根脉的关系,使“结合”所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更加凸显,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更加深厚稳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