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国际外交

炒“中国产能过剩”,难解美产业创新危机

2024-05-22 16:2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炒“中国产能过剩”,难解美产业创新危机

  来源:光明日报

  【鸣镝】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美国随着制造业的利益固化和空心化,企业创新能力下滑,引发了制造业的产业创新危机。为了掩盖产业创新危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部分政客近期开始带头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指责中国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甚至提高进口关税,阻碍进口中国产品。然而,炒作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产能过剩”这一错误论调,解决不了美国当前的产业创新危机,也改变不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方向,只会损害原本脆弱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让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面临新的震荡下行风险。

  所谓“产能过剩”是极不负责的错误论调

  《巴黎协定》生效后,得益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新能源不仅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正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形成新的能源经济,开辟了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掀开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对于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推算,2023年全球新能源投资规模高达1.75万亿美元,而2030年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投资需要达到4.6万亿美元,才能实现《巴黎协定》的阶段目标。因此,继续扩大新能源投资,完成碳中和目标,是《巴黎协定》194个缔约方的能源部门进行可持续和安全转型的共同关键任务。这也表明,全球新能源发展总体上仍处于成长上升期,新能源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论调违背产业发展规律。

  近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转型,将落实“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多措并举支持企业的绿色能源创新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效,成为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国和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通过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中国新能源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业规模大幅扩张,风能和太阳能光电等清洁能源的新装机量逐年增长,新注册电动车数量屡创新高。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多国提供优质新能源产品和技术,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正值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时期,美国一些政客刻意忽视中国各领域新能源产能利用率均处于正常水平的客观事实,将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大、产量多等同于“产能过剩”,试图撇清所在国家应当履行的“法定”气候义务,这是极不负责任的错误论调。

  美产业创新危机源于保护主义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政府屡屡打着“贸易自由化”的幌子,推行“提高竞争对手进口关税”和“组建先进技术创新联盟”的双重产业保护政策,声称要“保护美国的产业安全和工人利益”。然而,除培育了数个“脱实向虚”的超级企业,进一步稳固了航空和能源等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的垄断利益外,美国过去50年间实施的双重产业保护政策非但没有取得实质效果,反而降低了国内产业创新活力。

  美国的颠覆性创新从“线”与“面”的产业大规模缩小至“点”状的技术小范畴,造成了经济增长的长期低迷停滞。这逐渐演化成为美国现代产业的创新危机,表现为日益匮乏的产业创新人才规模、难以扭转的制造业空心化、持续下滑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等创新困局。

  美国产业创新危机的根源在于自身实施的双重产业保护政策,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美国汽车产业当前存在的创新困境。由于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和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美国电动汽车整体研发和制造成本高企,电动汽车本土化程度并不高。特别是在产业政策保护下,处于燃油车产业链前端的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得以延续既得利益,屏蔽了外部主要竞争对手的美国主要电动车企业也能长期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短期来看,这些做法保住了美国本土车企的市场控制力,但长期来看,却弱化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内生创新动力,致使美国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发展缓慢,多年维持在2%至6%的低渗透率区间。即便市场渗透率在2023年上升至约10%,但仍远远落后于同时期中国35.7%和欧盟20%以上的高渗透率。可见,美国已经开始失去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先机。

  事实上,美国不少创新学者提出了诸如开放式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全球化等有助于推动产业创新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但在美国政府固有的双重产业保护政策主导下,这些创新理论难以发挥有效的指引作用。一些在美外来领先企业“被迫”战略撤退,缩小了美国产业创新生态规模,削弱了美国产业的生态竞争力,降低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和产业创新危机的处置能力。

  中国创新发展顺应产业变革趋势

  2019年,为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新趋势,已经成为全球领先者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果断实施开放式创新,引进特斯拉等国外先进电动汽车企业,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了我国新能源车企的持续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发挥丰富应用场景和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使新能源汽车更多惠及大众,加速在全社会形成新能源生态文明。

  与西方国家“饥饿营销”的高价控制策略不同,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采用物美价廉的平价赋能市场新策略,推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创新发展。数据表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发展策略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了当前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一超多强”市场竞争格局。2023年,在中国政府退出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再创新高,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除了电动汽车,中国企业更多的能源创新实践还融合了新型储能、绿色电力和数字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构筑了“瓦特支撑比特”与“比特支撑瓦特”互补的新型能源经济发展方法论,打破制造业、能源业和农业的传统产业边界,大力发展风光水多能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清洁能源+产业,利用新能源技术加快推进“沙戈荒”等“无人区”的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

  此外,中国还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加快场景开放驱动技术迭代升级,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兴产业在中国强势崛起,得益于中国瞄准未来方向,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得益于自主创新、开放合作、良性竞争。美西方违背事实,故意曲解产业发展逻辑,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事实上是其推行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美国汽车业等产业因其双重产业保护政策而发展受阻,而炒作“中国产能过剩”无法解决美国的产业创新危机。

  (作者:李纪珍,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动态竞争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