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最新热评

光明网评论员:别把乡村建成城里人需要的“网红景点”

2024-06-06 10:58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光明网评论员:别把乡村建成城里人需要的“网红景点”

  光明网评论员: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处于闽东大山褶皱当中,有五百年历史但籍籍无名。在近期的央视镜头里,这个曾经户籍人口1372人、常住人口仅剩不足百人的小村庄,已带动周边三个村庄形成龙潭片区,年度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成为了大量年轻人向往的乡村梦想基地。

  这一变化,源自七年前艺术家群体的入驻。后者以文化创意为锚点,把乡土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将本就有生态美和传统建筑的乡村,打造成了充满公共关怀的工作生活社区。艺术家们的理念很值得看看:让这个乡村“就地现代化”,而不是打造一个外部人需要的网红景点。

  很多年以来,乡村一直是城市知识群体以俯视角度观察的对象。在媒体上大量出现的返乡笔记当中,乡村文化断裂、精英流失、经济单一、道德自治式微的现实,不断被文字反复咀嚼。这折射出了两个现实——

  一是,在早期城镇化当中,乡村事实上承担了转嫁城市发展成本的“受体”角色,“返乡笔记”的写法正是对这个现实的确认;二是,乡村在农耕文明时代承担的精神家园的功能正在消失,“返乡笔记”与其说是对乡村凋零的伤怀,还不如说是现代人对无根生活的喟叹。

  从这个角度看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提出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为什么乡村振兴必须是包含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五位一体的。经历了前期城镇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乡村的振兴,并非不断地“拟城化”,而是要在现代语境下重塑自身不可或缺的价值;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要平铺城市生活,而恰恰是要在文化上形成差异化叙事。

  可以看看龙潭村的例子。龙潭片区之所以被年轻人青睐,在于他们出发时就已坚定,这里的未来不是网红景点,不是康养社区,而是成为一个适合人们长期工作生活的现代化乡村社区。无论是古建改造、艺术教育、吸引艺术类创业者入驻,主旨都是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不断改善乡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建构,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成为旅游地,只不过是一个“捎带手”产生的效应。

  依赖这种我为我的主体性,龙潭片区书写了城市之外的发展叙事,建立了一种乡村美学,反向提供了一个文化对照的视角,并通过与都市文化间的互镜,输出了自己的乡村文化资源。在艺术推动乡村改造的七年中,村民“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逐渐落地,画室、图书馆等公共空间生机勃勃,教育尤其是美育以独特的方式兴起,已经虹吸了大量城市创业者和美术学习者。

  在一个新的社会转型阶段,发展增量在乡村、就业机会在乡村、另一种生活方式在乡村。在高度生产性、消费性、线性的城市场景之外,打开现代化丰富度的可能,也只能在乡村。艺术家带领乡村“重塑自我”的实验,看起来在深耕那么小小一个点,但却内含回答巨大问题的赤诚。值得读一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