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原标题:【光明论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温宗国
在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高效、精准监控系统和无人机的引入,实现了对人力难以巡护管理的水域、河道、苇地的智能巡检;福建南安从2021年至今,投入惠企资金1.5亿元引导企业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推动曾经“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含绿量”不断提升;板上发电、板下牧羊,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牧光互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随着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个“十条”的颁布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我国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技术发展和规模化技术应用最为快速的地区。第六次环境技术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差距明显缩短,由过去的10至15年缩短为5至10年,我国的部分行业科技实力从起跑、跟跑发展到了并跑,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有力支撑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也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科技创新在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环境监测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高效的污染物削减技术、生态恢复技术以及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环境监测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环境监测平台得以建立,实现了对水、气、土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监控。通过实时数据的分析与预测,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风险,智能化和精确化的监测手段使得污染源的识别与控制更加精准,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在生态修复领域,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生态工程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多个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和重建,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在碳减排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清洁能源、碳捕集与封存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助力我们在减少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协同经济转型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世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竞争的制高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则是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与绿色发展理念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为各国经济带来新动力。我们应抓住本次技术范式转换带来的机会窗口,在技术突破和发展模式上作出合理调整,助力实现超越。眼下,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已从单一介质的末端治理转向多介质、多要素的协同控制以及资源循环利用和精准治理。发达国家在以技术创新推进污染防治、风险防控、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显现,并占据了绿色产业的高端市场。我们应更加高度重视相关科技创新,助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境质量要求夯实基础。
展望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应着眼于迈向“零污染”“碳中和”和“生态完整”,在新形势下凸显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推进跨介质多目标综合管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化废物源头减量减害与循环利用等全生命周期治理新模式,加快环境健康与化学品风险管控,提升全球环境履约能力和环境治理引领作用,发展新兴交叉技术和先进环保产业,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手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科技支持,首先,要求我们坚持以联系、全面和发展的系统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面向污染排放和净化平衡下的治理需求,在水、土、气、固废等领域卡点单体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绿色化、资源化、系统化,新污染物生态与健康风险等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其次,迫切需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制,突破生态系统监测、近自然修复等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模式与新的政策机制,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案,补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完整性修复的短板。最后,亟须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数智化转型技术研究,优化生态环境大数据整体布局,构筑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突破生态环境领域的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等应用瓶颈,从而以数字资源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实现。
(作者:温宗国,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 2024-08-30有效发挥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
- 2024-08-29减碳增绿 产业焕新
- 2024-08-29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内需潜力
- 2024-08-29为什么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