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红色文旅价值链
原标题:拓宽红色文旅价值链
连婉廷 洪晓楠
开通红色旅游专线、沉浸式体验文旅演出、研学游打卡革命圣地……一段时间以来,湖南、辽宁等省份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提高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把文旅产业打造成赓续红色血脉的城市新名片。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社会力量、落实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径,推动红色文旅多元化发展,有助于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些年,红色文旅市场蓬勃向好,覆盖我国众多省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与此同时,红色旅游景区及场馆等建设提速。近年来,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历史类纪念馆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随着文旅模式升级翻新,不少红色旅游景点火爆“出圈”,“红色研学团”“红色体验馆”“红色剧本杀”等新潮沉浸式创新体验,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向好发展。
不过,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痛点、堵点需要解决。比如,一些地方红色文旅产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同质化严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专业人员及管理队伍缺乏,等等。对此,应采取多种举措,拓宽红色文旅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影响力。
一方面,加强科技应用,推动智能化建设。加快形成“文旅+”赋形、数智技术赋能的新模式,以创意设计与特色挖掘相结合为导向,丰富智慧旅游技术开发与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红色文物的智能化保护、红色景区的智慧化运维。通过智能导览系统、虚拟现实体验、个性化推荐等方式,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为游客提供更加系统、丰富、深度的旅游体验。加强线上渠道和数字化营销,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等渠道宣传推广,发布精彩的项目视频和游客体验分享,吸引更多潜在游客。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的新型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拥有数字化能力并且懂管理、善经营、会讲解的专业人才,为红色文旅的全域化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另一方面,引导消费升级,提升旅游意识。推动红色文旅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加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的有机融通,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红色文旅产品,如红色演艺、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等,并与电影、演艺、音乐等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延长产业链条,保持红色文旅活力和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红色文旅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消费者对红色文旅产品的认知度和兴趣度,推出特色文旅活动、新型消费场景和消费惠民措施,打造全链条红色文旅服务新生态。
- 2024-09-29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
- 2024-09-29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
- 2024-09-27财政“瘦身”下的农村生活污水如何治理?
- 2024-09-27“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