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一切为了人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

2024-10-15 14:39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一切为了人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

  程连升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陕西省委、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甘肃和陕西交界地区,领导陕甘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斗争创建起来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经历了寺村塬、照金、南梁三个发展阶段。到1935年6月,由陕甘边区和陕北苏区合并而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辖域范围南北500余公里、东西250余公里、总人口超过100万,主力红军达到5000多人,成了当时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辟,离不开满足农民“平均地权”的渴求。陕甘边区位于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且土地贫瘠,红军建立之前当地地权不均问题非常严重。如陇东庆阳、华池的“八大家”就控制着两县大部分良田,而陕西淳化、三原、耀县各县土地基本掌握在两三个大地主手里。总体上,能耕种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而占90%以上的农民没有土地。面对地主阶级对土地的高度垄断,满足农民的土地渴求就成为开辟革命根据地最有力的政治动员。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建立后,每到一个地方,便领导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活动,进行分粮、分地、分牛羊的“三分”斗争,使当地农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从1933年开始,边区领导人深入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分配运动,按照家庭劳动力和人口的混合标准分配土地,优先照顾贫雇农。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人借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并结合陕甘边区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土地政策,将地主和富农的牛羊土地一齐分、田地青苗一齐分,指导土地革命的全面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打破了这一地区数千年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使得广大贫雇农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他们投身革命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巩固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边区政府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大都处于山大沟深的偏僻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是共同特点。在这种条件下,因地制宜开展经济建设,就成为根据地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还以发展农业生产为重点,以盘活商品交易为桥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积极组织边区军民开展了各项经济建设。无论是红军经营“公田”以减轻群众负担,兴办“小牧场”和组织“互助合作社”,还是设立集市活跃经济,发行边币支持内外交流,都是苏维埃政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有益创新,赢得了边区群众真心拥护。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有效提高了边区军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力回击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根据地发展壮大提供了经济支撑。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革命胜利的“力量之源”。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和革故鼎新的革命实践中铸就“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区域化的体现,也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根据地建设始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我们提供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