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科学城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2024-10-30 16:46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科学城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作者:杨辉、李宏

  科技创新策源,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不仅整合创新资源、引领科技前沿突破,更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科学城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先锋阵地,凭借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原创科技成果的涌现以及科学、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正通过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展现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未来,科学城应聚焦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质量成果转化及新兴产业培育,致力于成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强化科学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城需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一是充分利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的突破。科学城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应用,将催生高效、先进的新型生产工具,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基础。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集聚更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国之重器”,如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亮度超太阳1万亿倍,其强大功能助力深度解析物质微观结构。二是科学城应紧抓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发挥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体系化能力、加强建制化科研,实施有组织、强交叉、大协同科研攻关,促进新知识、新创造、新发明集中涌现。四是加速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战略导向、前瞻布局、组织协调和资源保障,力求在重点领域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科学城将构筑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高地,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的新发展。五是构建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精通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科学城应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人才高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促进科学城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基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高效率、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城具有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的优势,能够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同时,得益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科学城内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和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更加丰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为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科学城要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贯通研发与应用,推动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应用的有效衔接。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提高不同主体之间的耦合程度,打通科技成果供需之间的制度堵点,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打造科学城优良创新生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科学城通过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活动分工合作、创新资源系统集成,打造优良创新生态,促进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实现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例如,硅谷的开放创新网络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协同共享、自由流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产生和发展。

  科学城要围绕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和体制机制障碍,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打造协同、高效、开放的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健全重大项目遴选机制,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确保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高质量推进。同时,健全以能力、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让创新创造者劳有所得。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激发和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政策保障和制度激励,让创新成为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