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原标题: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李梦云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并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以制度建设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坚持科学理论领航,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弄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不懈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四个自信”,形成高度理论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以转变文风为抓手,创新理论阐释传播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调查研究工作常态化,深入意识形态工作前线及时发现新情况、制定新对策、解决新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足干劲。
坚持主流价值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文化的凝聚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机制,政府、学校和社会携手,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引领机制,聚焦文艺创作、生产生活、教育教学一线,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扩大典型示范的社会影响力和“传帮带”作用。完善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创新工作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勇于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完善党的思想舆论工作体制机制。巩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毫不动摇,加强主流媒体话语权,强化各级主体责任,形成良好、有序、向上的舆论环境。努力建设好主流意识形态,正确辨析和引导新兴社会文化思潮。结合舆论工作新特征,加快建成一系列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工作阵地,在有效治理基础上鼓励多种传播媒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健全突发舆情舆论引导机制,做到事前跟踪研判、事中发声引导、事后总结完善,积极回应人民关切,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发挥凝心聚力、惩恶扬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2.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引擎,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内容。健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举措,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内在要求。
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建立运行高效的跨领域协同机制,畅通文化与科技等相关领域沟通与合作渠道,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打破信息与技术壁垒,合力打造文化发展新模式与新业态。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推动文化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加强文化工作者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培养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工作者,鼓励文化工作者开展创新型文化活动。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大众文化创新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构建高水平、全覆盖、均衡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社会大众文化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畅通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高效流通与精准滴灌的渠道,建立基层文化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基层群众享用文化的同时大力创作文化新品,释放基层群众文化创新潜能。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及配套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依托社会力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此外,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扶持机制,引导社会主体自发组织创新性文化活动,提升社会整体文化创造力。
3.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全新场域。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营造清朗网络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网络文明引领作用的有效路径。
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组织保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网络空间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必须持续深化网信领域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机制。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网络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落细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健全网络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格局、网上网下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有效整合,既着力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又要健全网络舆情风险防控机制,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大力整治不良网络文化、清理各类有害信息、批驳错误思想观点,着力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提升技术驱动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强劲驱动力,在人才培育、产业转型、文化创新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也对技术应用规范、伦理道德规范等提出新的挑战。要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加速自主大模型研发和应用,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广领域落地应用。另一方面加强伦理道德规范,推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政府监管、行业自治、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协调一致,丰富完善安全标准体系,防范技术滥用带来的个人数据泄露、虚假信息生成、知识产权侵权等风险。
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强化法治约束力。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积极引入多主体合作的治理结构,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网民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4.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必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其转型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决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了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动地位,主流媒体需要加快融合转型,强化用户思维,优化技术驱动的生产流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新闻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以贴近受众的表达方式,增进情感共鸣。创新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组织架构,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引入项目管理制、矩阵式组织等现代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协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应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提炼出具有世界共同价值意义的文化元素和理念,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创新中国话语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采用更加国际化、接地气的语言和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魅力,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友好交流互鉴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一方面,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多元性和差异性,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世界文明百花园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搭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文化教育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探求世界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传播基础,拓展国际传播路径,为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李梦云,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2024-11-05用好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思想纵横)
- 2024-11-05深刻把握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战略意义
- 2024-11-04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 2024-11-04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