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原则

2024-11-25 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原则

  王雨辰

  【光明学术笔谈】

  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传播好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对于打破生态文明的西方话语霸权,提升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涉及不同民族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这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代表了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也决定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类型来说,当前主要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西方生态思潮两种类型。西方生态思潮围绕走出还是践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一主题,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秉承的是抽象的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分歧,但是其共同点则是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出发,把树立亲近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变革看作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西方生态思潮秉承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否定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或者把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要求通过发展消除贫困的愿望看作是对他们维护既有生活质量的威胁,或者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为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否定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

  西方生态思潮无法破解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也无法平衡已遭受破坏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坚持人类与自然、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统一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强调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以人和自然关系危机的形式表现出的人与人在生态资源占有、分配和使用上的矛盾利益关系的危机,只有从分析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入手,才能真正揭示生态危机的本质,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途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最终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和生态危机,而且资本的殖民活动和经济全球化扩张又造成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这揭示了生态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相容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既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共生关系,又坚持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共同体思想,并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性质,这就意味着要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必须从分析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入手,只有建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矛盾,实现“两个和解”,即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环境正义”,真正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原创性概念,分别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底线要求等维度,强调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重要性,指出“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辩证地处理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致力于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在实践中运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思维,阐明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文明演替的科学文明史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最新科学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

  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并不是要排斥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而闭门造车,而是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展开理论建构。

  第一,从立足中国现实的维度看,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必须遵循捍卫中国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基本原则。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发展,而是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还通过鼓吹“普世价值”,把西方现代化模式普遍化和唯一化,把凡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看作文明的“异端”,看作是对资本的威胁,实际上是否定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就决定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必须遵循捍卫中国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的基本原则。

  第二,从借鉴国外和挖掘历史的维度看,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必须吸收国外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积极成果,并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西方生态思潮中所包含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珍爱自然的生态价值观等都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留存了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民胞物与、泛爱万物、贵和持中、中庸之道、简朴自然等丰富的生态智慧,并将这些生态智慧转化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国家环境管理制度,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这就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建构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第三,从把握当代、关怀人类和面向未来的维度看,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既要把人民维度和人类维度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又要把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价值取向,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重大生态关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这就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必须实现“人民情怀”和“人类情怀”的有机统一。“人民情怀”,决定了它必须具备一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观功能;“人类情怀”,决定了它必须把民族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与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雨辰,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