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2025-02-21 08:4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杨晓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根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塑造以及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在坚守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这片沃土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遵循规律,是对事物本质与核心价值的坚守。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可从守心、守规、守魂三个维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筑牢根基。

  守心,即基于传统文化,坚守育人初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核心目的亦是育人,必须始终秉持这一教育初心。传统文化教育应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传授、品德养成、情感与价值观培育三者并重,融通发展。

  守规,是汲取传统教育智慧,遵循教育规律。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特点。针对小学生,应以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借助儿歌、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他们初步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而对于中学生,随着其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则可引导他们深入研读经典著作,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术研究等活动,着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守魂,要求学习文化经典,传承文化精髓。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在校园中,可通过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经典。比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能引导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培养友善、包容的品质。

  创新,是突破常规、开拓进取,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主要从创新方式方法、课程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新路径,使其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在方式方法上,创新数字化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VR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传统节日的热闹非凡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课程形式上,创新教学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在乐学乐用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通过环境布置、社团活动、馆式课程、项目化学习等多元教学与活动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搭建广阔平台;鼓励学生成立具有创新性的传统文化社团,如传统文化新媒体社团、传统文化创意设计社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课程体系方面,创新多元化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有机融合。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深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清晰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影响;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元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古代数学成就,如《九章算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略古代数学的智慧与文化价值,同时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评价上,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学习评价体系,将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过程、参与度和情感体验均纳入重要的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团活动参与度、文化作品创作等方面。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潜力,定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与指导。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