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前沿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2024-12-04 10:2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张军

  【学思践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一重要论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为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文化建设是以人化文与以文化人的一体化实践过程。

  一方面,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科学等,产生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逐步形成了不同时期、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另一方面,文化造就了人。文化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具有培养人、丰富人、提高人的功能,人们通过不断发掘和利用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和丰富知识,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从而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实践方式取决于人,实践目的指向于人,离开了人,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从这一观点出发,必然得出“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决定文化发展的是人民群众”的结论。

  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文化。人民群众的实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由此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具有鲜明主体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坚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就是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评价的主体、文化享有的主体的根本立场。文化建设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才能凝聚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只有始终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文化评价的最高标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坚持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人民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文化实践的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文化建设的开放性。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从来就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开放包容的自觉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充分发挥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

  化人育人是文化的重要功能。应充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强能提质的重要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把“育新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

  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加强品德修养,增进知识技能,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为时代新人“启智润心”。引导青年担当时代重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堪大用,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以志气、骨气、底气为时代新人“强能提质”。

  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文化生产方面,把牢文化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以更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文化治理方面,聚焦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治理观念、治理制度、治理机制和治理技术各层次,进一步强化文化政策支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文化资源配置,优化文化公共服务,使以人为本的国家文化治理得以落实落细。

  在文化传播方面,统筹形成中华文化传播格局,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强化传播属性、坚守传播立场、创新传播手段、盘活传播资源、形成传播特色,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文化人才培育方面,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文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张军,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原副校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