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12-27 09:49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陈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更好集聚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提供重要支撑。我们要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鼓励各科研创新主体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领域研究、拓展先进领域研究、注重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关键领域“断点”“难点”问题,紧抓未来产业与颠覆性技术。完善“政—企—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对接平台,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创新成果市场对接率和转化率,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积极推动新能源、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质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要以新型工业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紧抓多重政策机遇,在政策供给、要素体系等方面为新型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生产设备智能化、高效化、低碳化、安全化迭代。以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破难题,补短板,固优势”,最大限度释放产业创新活力,再造产业新动能,提升产业和资源配置整体效率,提高劳动资料效能和产业服务价值,打造新型工业竞争优势,助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敦煌光伏发电、玉门硅氟新材料、华亭市煤制甲醇和聚丙烯产业发展,通过兰州石化百万吨乙烯重点项目改造,推动石化产业“减油增化增特”。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高新能源、智能制造、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现代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集中度,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集群。加大新质产业布局力度,提升现代生物制药、化学制剂、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稀土等优势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积极布局氢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绿色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数字与绿色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数字技术赋能促进数实融合,加速实施《甘肃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在关键节点形成行业示范效应,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以市场为核心,以提升效率为牵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以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融合应用的制造网络。建立与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相衔接的省级工业基础数据库,开展制造业领域数据产品交易,积极推进企业“上云用数”,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红利。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产业绿色升级。通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绿色低碳供应链,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高质量碳达峰,实现生产节能、清洁低碳。提升生态产品绿色价值,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高绿色全要素增长率和绿色产业可持续增长率,提升经济发展动能。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和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甘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机遇。紧抓发展机遇,找准地区比较优势,聚焦区域实际,通过丝绸之路产业带共建活动,加强和深化跨区域交流合作联动,用智能化、数字化创新技术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创新型企业孵化,拓宽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产业,吸引东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提升承接能力、创新承接模式、优化承接空间,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培育数智化人才,着力增强智力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充分发挥各教育层次优势,推进教育、科技、创新型人才一体化建设。要将教育、科技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既培养深耕基础研究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也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从事知识型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应用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引进来和留得住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良好的人才基础。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