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传承“民为邦本”的为政之道

23-02-06 09:27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何星丑

  “民为邦本”典出《尚书·五子之歌》,原文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定。“民为邦本”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将民众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是中国古代圣贤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萌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理想。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孔子的“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从朱熹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到黄宗羲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历史上诸多学者都推崇民本思想,认为民心向背决定了国家和政权的稳固性和长远性,治国理政重在得民心。

  “民为邦本”,寄托着中国历代先贤的政治理想,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政之道。“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凝练并升华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进入新时代,习主席提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等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党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深层逻辑。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持续聚焦发展,让亿万人民无虞于温饱;心系民生冷暖,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每一次关键抉择,每一个重大决策,都镌刻着人民意志,都增进着民生福祉,都诠释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怀揣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走进了新时代,每一步都彰显着血肉联系,每一程都诉说着鱼水情深。在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无数优秀共产党人,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的欧阳立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跟群众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的申纪兰,还有那些将青春挥洒在偏远山区的扶贫干部、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什么他们不惧生死、英勇无畏?为什么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谋求个人利益?只因心中怀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情怀。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民亦是狂风骤雨中我们党最坚实的依靠。“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至今在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只装盐的陶罐,向世人讲述着那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感人故事。一路走来,人民群众筑成坚实无比的“铜墙铁壁”,汇成汹涌澎湃的“汪洋大海”,他们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用“小铁锹”挖出了大油田,用“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历史大幕,用万众一心筑起了抵抗一切风险的坚固防线……山河壮美,岁月峥嵘,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历史充分证明,谁能真正把人民团结凝聚起来,谁就能拥有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谁就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民为邦本”的为政之道,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的现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