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理论动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

2024-03-28 23:03 来源:

  摘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准确的解答,使其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便对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时的三重维度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统文化;三重维度;

  引言:

  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建设和发展有更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一种政治立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种文化立场。在当今时代,大力提倡将政治和文化相结合,这是利用政治和文化来推动的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通过增强文化自信来增强政治影响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进我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实现以政治为基础,以文化为指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来验证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作用,可以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先进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理想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使得相互之间有了融合互通的机会,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东方特色,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和完善。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与人文利益的互动促进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两者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途径。这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参考价值。只有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转型和创造性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同时这些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马克思批评传统文化,指出许多落后、过时甚至反动的因素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可借鉴成分,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此,马克思倡导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即扬弃和继承,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的检验下走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传统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批评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其向现代转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和继承,它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社会的再现。因此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又要考虑现实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向现代转变和发展,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传承

  2.1传统文化思想体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轴心时期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2500多年来的精神故乡,它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思想方式、文明道路,都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因此,中国的传统精神,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血液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定型了,在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九流十家”,这也是“百家争鸣”的最终结果。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的格局已经确立,所谓的“百家”学说,基本上都为儒家与道家的文化所吸收、消化。在这里,佛教传入西方,佛教兴盛,儒家思想却相对沉寂,到了宋明两代,儒家思想经过“救道入儒”的复兴,在结构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三家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

  其中孔子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家庭伦理,重视社会秩序,提倡“仁、孝、礼”等道德理念,注重个人的修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道教讲究“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重视人的内心修养,对自由的追求。墨家重视“不攻不守”,提倡消灭战争,追求人类的普遍福祉。这些思想体系中都包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切,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强调社会变革、反对剥削的观点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2.2传统文化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修养。孔子的“仁”观,主张个人要有悲悯之心,要关怀别人的苦难,要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孝、忠、礼”等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解放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尽管表述的方法与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建设公平与和谐社会而共同追求的目标。

  2.3传统文化社会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组织形态主要表现为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它强调家庭的和谐,家庭的亲情。宗法制是以家庭为基础,向全社会扩展,构成了一种严密的社会结构。这一点与马克思所关心的社会组织方式形成了某种互补性。

  2.4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社会秩序。它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纽带,推动社会的和谐。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既关注个人的内在修养,也关注外部的行为准则。这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程度较高,而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则更为重视,但二者都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措施

  3.1面向自身,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融合的品质和效果,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本身,并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深化对二者的理解,保证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工作开展中,第一,有关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认清传统和实际的不同。在新的时代里,要看到传统文化的走向。中华的优秀传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时间积累起来的,尽管它和现实世界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二者并非完全独立,也并非对立,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实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它同现实的文化相融合,使之恢复了活力,从而形成了目前我国所具有的独特的、现存的文化特征。相关部门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必须将其置于其生成的时代大环境之中,从时代性的角度对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认识。同时,要根据现在的时代特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改造,这样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相结合,保证二者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第二,社会要对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有清醒的认识。一个国家的文化,包含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长达百余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中,它并没有排斥我国的优秀传统,相反,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崭新的发展。从中华时代和国家特点出发,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基因特质,将其吸收吸收,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相结合。

  3.2面向现实,积极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

  在国际大背景下,西方国家长期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拥有很高的话语权。从世界角度出发,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从而使我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成为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一国的整体力量决定着它的话语权。在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将二者结合起来,把提升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力量作为目的,把提升我国的话语权作为现实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在二者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在充分认识实际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结合战略,保证二者的结合能提升国家的话语权,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同时,在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自己的文化背景相结合。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结合,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力量都发挥出来,让我国的文化实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也可以使西方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已经在中国的文明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使我国在新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意识得以真正实现。

  3.3面向世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国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有一个更大的视野和视野,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从对人类文明的新形式的探索来实现二者的结合。在全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人类文明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融合之中。尤其是在“全球村”的大环境中,各国的文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国家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基于这一点,我国必须站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华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探寻未来人类文明的下一步发展道路。基于这一点,我国有必要深入理解“共融”的内涵和逻辑,把“共融”提升到全球人类文明的高度,为国家在政治和文明建设中提供借鉴。

  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时的三重维度

  4.1历史维度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只是历史过程抽象、理论上的一贯形式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传统中有中国的精神基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于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积累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已经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并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人民的思维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梳理和揭示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发展的根本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指引中华文化发展方向。

  4.2理论维度

  党与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生命之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有着独特的实践品质,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群众观念和方法,它是对所有实践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强大的软实力,是我国特有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指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的有机统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活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了“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这一命题,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思想。邓小平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的优良传统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坚强的精神动力。

  4.3实践维度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生活都是实践性的”、“哲学家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法来说明这个世界而已,问题是要去改造它。”实践是中国最大限度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它任何理论相区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仅仅是把两者统一起来,更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统一。要立足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认清两者的位置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的价值。

  结束语:

  综合所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新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拓展。唯物历史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也是一定时期的历史抉择。唯物历史观认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阐释和阐释社会文化建构的普遍规律,凸显人的主体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评价,既是新时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新课题,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彰显文化自信的一条重要路径。这一课题的开展,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使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为鲜明和强劲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小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J].《中国军转民》杂志,2024,(04):135-136.

  [2]郭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J].《中国军转民》杂志,2023,(24):98-99.

  [3]刘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视域探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03):5-12.

  [4]刘小文,刘秀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3,24(04):21-25.

  [5]廖永林,潘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维度归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3):156-161.

  [6]崔华前.伟大建党精神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逻辑关系的三重维度[J].理论与评论,2023,(01):40-50.

  [7]朱晓楠,戚如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意蕴[J].党政干部学刊,2022,(11):31-35.

  [8]刘伟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观维度[J].青海社会科学,2022,(05):1-9.

  [9]杨丽艳,高学义.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重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6):30-36.

  [10]任倚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境界[J].宁夏党校学报,2022,24(04):52-60.

  作者简介: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杨云迪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