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理论频道 >> 基层之声

因地制宜兜牢“三保”底线

2024-08-11 07:13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因地制宜兜牢“三保”底线

  作者:王立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事关人民福祉、基层治理和国家长治久安,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

  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三保”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强化了对“三保”支出的预算约束和监督管理。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资金投入,财政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安全网”越织越密,在兜牢“三保”底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保民生方面,坚持“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原则,不断健全落实分级责任体系,推动“三保”责任一贯到底,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落地,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在保工资方面,各地积极落实工资政策,确保基层公职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延续降低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费率,持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拓展就业途径,推动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在保运转方面,持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创新完善帮扶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纾困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政府基层机构有效运转。

  不过,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挤占“三保”资金资源,影响了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又如,地区间财力状况存在差异,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高。另外,财政资金向基层转拨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因地制宜,压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扩大“三保”财源,防范化解资金使用风险,多措并举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一方面,健全基层财力长效保障机制。通过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有效配置各级政府权责,建立起管长远、固根本、见长效的基层财力保障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最大程度上纾解基层财政困境,加大“三保”支出的财力保障。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保障责任。改变“重基建投资、轻社会服务”问题,持续加大对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坚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优先顺序,统筹资金调度,足额编列“三保”预算,优先安排“三保”支出。完善和严格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以更大力度向基层倾斜,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库款保障和运行监控,为基层财政排忧解难。

  另一方面,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对于财力薄弱地区和承担重要“三保”任务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民生性转移支付专款专用属性,做到精准补助,确保“三保”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全链条监管,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工作机制,将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核查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全过程,确保基层“三保”财政资金精准高效落实到位。还须把“过紧日子”要求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优先将财政资源用于落实“三保”支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